9月16日,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召开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会。南体原副校长、二级教授王正伦、原运动健康系主任孙飙教授、原体育系主任、学院关工委执行主任王爱丰教授出席会议并与青年教师座谈。学院党总支部书记卢奎、院长彭国强、副书记喻菊、副院长康晓磊和学院全体青年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由王爱丰主任主持。
会上,王正伦教授表示,要积极进行主题研究,关注体育职业应用以及教学培训转化;要时刻以“人体运动”为核心,结合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百年“知识工程”;要时刻关注体育专业学生离开校园后的职业变化和发展,以“人的运动需求”为焦点,以“人体运动服务于人”为导向,分化、细化原有的职业,打造17种“可就业、可发展”的“新职业”。王正伦强调,有两个公式尤为重要,一是更接近“科学”的“生物学公式”,二是更接近“经验”的“文化学公式”。二者兼而有之,才能将自身专业知识与一切实际应用场景衔接。王教授总结,高等体育院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做到“不忘强民初心,创新‘三从一大’,恶补科技短板,融入Al时代”
孙飙教授向我校青年教师分享了十个教学经验:一是要练好为人师的基本功;二是要向长辈学习,向校内外同行取经;三是要教与学、教与管理相长;四是要营造学术、工作氛围,乐在其中;五是要积累各种思政、科研和教学案例;六是科研是提升教学的有力补充;七是科普是促进教学的有效良方;八是要引领创新思维;九是教学铺垫很重要;十是树立正能量“人设”。 孙飙教授认为,科研是提升教学的有力补充。科研与科普是科学的两翼,科研是“锐度”,科普是“厚度”和“广度”。科普不仅要传播具体的知识点,还要传播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传播科学的怀疑和求真精神。孙教授指出,研究应全面具备四个方面能力,分别为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转化能力,强调前后融会贯通,才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爱丰教授介绍了体育系发展历程,强调了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提出应该将前辈们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
青年教师的活力与创新是学校的财富。是未来我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生力军。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全体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经验,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桥梁,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会议激励青年骨干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院教学工作,共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现场
文字:宋佳慧、李欣蓉
图片:宋佳慧、沈梦
审核:卢奎、王爱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