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芸,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今年考研以初试355分的成绩成功上岸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专业。
考研路上的“少数派”
在我校,新闻学专业的学子大多会选择攻读本专业,或与传媒相关的其他专业学位,尤其是今年,这种情况额外突出。因此,报考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杨芸便成了妥妥的“少数派”。
然而选择体育并非偶然。早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就出于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来到了南京体育学院。“我上大学之前就对体育挺感兴趣的,所以选择来到了南体嘛!”在南体的日子里,杨芸与体育产生了更加广泛的交集,这使她对自己的兴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与其说是对体育的兴趣,更准确地来说,她真正喜欢的是从事一些体育方面的研究。“我自己其实很少‘真刀真枪’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对体育的兴趣更倾向于体育社会问题、体育政策之类的体育科研。”
相对于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而言,选择体育着实冷门了不少。专业冷门往往意味着自己在备考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杨芸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她认为读研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但选择“跨考”注定是一条孤独的路,身边的同学大多埋头钻研于新闻传播理论时,杨芸便独自来到陌生的领域,研读相对晦涩难懂的体育学专业书籍。
选择重要 努力亦然
关于考研学校的选择,她直言自己没想太多。“我当时头脑一热就直接定了北体大,都没有考虑太多,想着既然是与体育有关,那就考体育院校的最高学府好了。”在采访中,她表示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够成熟,甚至没有多关心其他院校的情况,“我连其他学校的官网都没有打开过”。在经过一系列的初试、复试与调剂之后,她深切感受到院校的选择十分关键,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引以为戒。
虽然择校上有些“马虎”,但在目标明确后,杨芸便“一根筋”地向着自己心仪的学校进发了。她开始正式准备研究生考试是在大三下学期,时值四月份,由于当时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缘故,杨芸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备战考研。
“我是比较能沉得下心来学习的人。当我进入学习状态后,那就没有人、事、物能够干扰到我了。”确实如此,在那一个学期里,她每天都在和专业书以及英语“作斗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留给了学习,很少有娱乐时间。
这样的努力并没有白白浪费,她一度以超过国家线74分的成绩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复试。然而北体复试和出成绩的时间都较其他学校晚得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未能顺利通过复试可能还会影响调剂。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她决定一边准备复试,一边开始着手调剂事宜。所以在面试结束后,考虑到自己的初试成绩并不靠前,杨芸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北体,开始调剂,所幸最终被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顺利录取。
从一所双一流的“211高校”到一所普通一本院校,心里自然是有所落差,但对此杨芸却并不在意,“我觉得还挺好的,毕竟华东交通是一所综合类的大学,可以好好体会一下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尝试过后才有“选择权”
在校期间,杨芸算不上活跃于各大活动和校级组织的“熟面孔”,但四年间也收获满满。她多次获得了学业奖学金,取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此外,她也参加过一些志愿者活动,并且在校内校外都有相关的媒体实习经历。
“做选择之前,应该先去尝试。”18-19年间,杨芸在中国网球学院有过长达一年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编辑的经历,主要负责拍摄网球赛事,进行人物采访、赛事报道和公众号平台编辑等。她表示,在网院的实习经历让她对传媒行业有了真切的认识,受益颇多。同样是在18、19这两年,她在寒、暑假期间还作为实习生,进入了当地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虽然两次实习都是在同一家报社,但她尝试了两个不同的岗位,具体工作各有侧重点。第一次是作为数字出版运营中心的编辑,做的大多是一些基础的事,比如处理图片、收集素材、稿件排版之类的;直到第二次,她才真正有机会“独当一面”,在经济报道部门负责稿件的采写和编辑工作,在此期间她多次独立完成并发表稿件刊登于《无锡日报》,以及“无锡观察”APP上。
(杨芸采写的部分新闻稿件)
在尝试了多份媒体工作后,杨芸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传媒行业的生活状态和工作节奏,她还是对体育更感兴趣,所以她选择报考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点上,杨芸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始终是一个目标坚定的人,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她不断尝试,积极参与,最终做出了“考研”的决定。选择考研并不是她“随大流”的选择,而是“千帆阅尽”后的“百里挑一”。
“我希望能在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找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作为一个非典型性女孩,杨芸的考研路始终围绕着“兴趣”铺陈开来,真正做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拼搏,同时也要享受努力的过程。”这是杨芸对考研学子的寄语。
采写:石淼淼
指导老师:查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