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文化爱国魂 刻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重走长征路”实践团队新闻采风系列报道(一)

发布者:李金宝发布时间:2021-07-13浏览次数:128










位于湘黔交界处的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因盛产汞矿和丹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1966年建设成为万山特区,它是中国汞矿开采发展历史的缩影,被誉为“中国汞矿史的教科书”。老一辈人一片丹心为报国,艰苦奋斗帮助国家偿还苏联外债,用“土拐杖”撑起了万山一片天,成就了人们心中的“爱国汞”。






        711日上午,“重走长征路”新闻采风实践团队成员走进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探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汞旷工艰苦奋斗历程,在瞻仰实物里感受万山红色精神。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感触颇深,“展柜里很多工业机械,在我父亲那个年代有很深刻的记忆。”团队成员朱永康在参观到劳作机器时感慨。爱党爱国、为国分忧,淳朴的万山人民,诠释着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下午,在“那个年代”建筑群,印刷着鲜红标语的墙、振奋人心的红歌、老国营店铺、特色商品......一砖一瓦把同学们带进了有温度、有情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建筑的设计让老一辈人凭吊过去和新一代人了解历史,有了更完整系统的认识媒介。走在青石板路上,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出生于大跃进的年代,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当年打仗过来,在此扎根。从前我是一个红卫兵,和大家一起背语录、闹革命、建设祖国......”采风途中,同学们遇到身着军装的老爷爷,在与他的交谈中感受到真挚浓厚的爱国情怀。那个时代的人们,只为响应祖国号召,用丹心报国。

团队一部分成员,来到万山镇小学与校长进行工作接洽。成朝儒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






   结合地方特色,将悠悠丹砂情、拳拳报国心作为校园文化主题,激励一代代学子为国效力,做栋梁之才。丹都少年郎,铸魂造梦意气风发。据了解,万山镇小学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红色文化故事;争做爱国主义基地“讲解员”、在心里树立精神榜样。


  团队在一天的游览走访中,领略了万山特区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地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期开展深入调研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