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秀美丹都,看万山绿“变” ——“重走长征路”实践团队新闻采风系列报道(二)

发布者:李金宝发布时间:2021-07-13浏览次数:109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位于湘黔交界处,其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素有中国汞都之称2001年,因资源枯竭,国家对矿山实行政策性关闭。2009年,万山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成为贵州省唯一享受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的地区,从此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这条走了近12年的艰难转型路,终于使万山踏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712日,“重走长征路”采风团队按计划抵达丹砂谷道、九丰农业博览园两地进行考察学习,重温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的绿色转型路。

“重走长征路”采风团队在丹砂谷道上留影


从老工业基地到秀丽公园

 

  “岩鹰窝旁,必有宝藏” 在万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于是,采风团队一同来到了这个长达970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这是个在废旧矿址基础上改造修缮的景点,洞外依旧青山环绕延绵不绝。走过矿洞里的万丈深渊、水墨丹青、时光隧道后,同学们便来到盘旋曲折的悬崖玻璃栈道身在此处重岩叠嶂尽收眼底。深绿的山峦和蓝天白云搭配得如此融洽,美得令人赞不绝口。然而,令同学们更为动容的是此处曾经竟是废弃汞矿基地,是开拓者们以负重拼搏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的工业奇迹。为破解资源枯竭转型难题,加快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始终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小而活理念,从城市环境打造入手,把绿水青山引进城区,这也使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得以观赏到今日丹都的锦绣河山。

 

今日丹砂谷道


“汞都”到“武陵菜都”

 

随后,采风团队来到九丰农业博览园进行观摩是个集农旅文一体的景区,进入园内13.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生产、育苗、观光和成果展示大棚映入眼帘。九丰农业博览园,实践团队了解到,万山在全区引入了国内最前沿的繁种技术、管理理念等,打造九丰农业+”模式,以此推进绿色农业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成畅通乡村振兴的“大动脉”大大提高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和农业从田到棚的跨越式发展万山区走活了绿色农业转型这盘棋,彻底打破了万山群众手工劳作的农耕思维。如今万山汞都摇身蜕变为武陵菜都,成为黔东市民的菜篮子游客眼中休闲观光的秀美。昔日的汞矿产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绿色风,让万山重焕生机和活力。

九丰农业博览园里的绿色蔬菜

 

万山人民奏出盛世强音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各行各业百废待新,为提升综合国力,重工业成为了国家的命脉。万山拥有丰富的朱砂储量自然成为重点开发对象。以杨再发、杨菊花、杨永和为代表的当地汞矿职工,怀着对共产党的无限感恩,带着主人翁的满腔豪情,充分运用自身专长选矿、采矿、冶金,使沉寂万山枯木逢春,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辉煌过后的贫困落寞,留给万山群众的是对过去的回味与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助与迷茫,还有对未来的期盼与渴望。资源型城市难以逃脱的兴衰规律引起的阵痛,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政治品格与执政能力更饱含着当地劳动人民“掉皮掉肉不掉泪”的坚守。

 

丹砂古道高空作业的工人


回望过去,万山从老工业基地摇身变为秀丽花园,从“汞都”转变“武陵菜都”。这些“绿”变,无疑离不开当地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万山劳动人民始终在开拓中进取,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在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关键节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万山人民继续抒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