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专栏】朱晓轩|与风同行正当年

发布者:李金宝发布时间:2022-03-27浏览次数:10

朱晓轩,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2018级体育新闻大三学生。在校期间,她专业成绩突出,曾担任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校大学生记者团视频部副部长,五环文学社宣传部部长,在社团活动方面十分积极。在校期间勤工俭学,积极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值得人学习。

第一次见朱晓轩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那时候刚见面,我还保持着该有的礼貌与分寸,她的热情却像一个熟人扑面而来,拽着你走进,我开始了对她的了解。


意外之喜,困难来袭


最开始是自愿来南体的吗?” 

是自愿,也是没得选择。最开始的朱晓轩担心的不是自己与体育合不合的来,而是担心自己能不能考上一个大学,对于她来说,考不考得上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是非常开心的,最起码她是有学上的,可当她来到这个学校她才发现,难的不是上到了一个大学,而是上到了一个自己毫不了解的专业。   

其实上大学之前,我是不太喜欢体育的。”在朱晓轩的认知里,体育就像一场梦魇。小学的跑操,中学的跑操,高中的跑操,对于一个运动神经差劲的人来说就是个噩梦,而体育也在这场噩梦里被放的越来越远。更难的是,在进入南体之前,朱晓轩一直认为这就是一个体育院校,自己的专业就是新闻,新闻就是新闻,体育就是体育,两条平行线罢了;进来之后发现南体不仅仅是个体育学校,它不仅仅只有体育而是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平行线也不是平行线,他们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慢慢接触,有所改变


每当上课的时候提到体育,运动和赛事之间的词语会觉得遥远吗?”    

会,没办法,只能用笨办法。我去当了志愿者,去看比赛,去尽可能的多看现场。”第一次去现场看比赛的时候,是在河海大学附近的一个体育场,做采访。那场比赛虽然不是很大,却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见证现场,来的人不是很多,却是实打实的正规比赛到场的基本上都是本校的学生,各自为自己的队伍加油。第一次见证现场的朱晓轩没有什么经验,采访时就连机子都没有摸到,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虽然什么的不懂,但是总觉得那一件件一桩桩事情从被采访者的嘴里说出来,配着当时的场景,就像是场声情并茂的舞台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关于体育的种子被悄悄埋下,后来的某一天,她突然对我说“我好像找到了致富的秘诀——抓住体育传媒的浪潮”。               

之后的日子里,又去当了仙林马拉松的志愿者,果然和想象的一样,热烈的让人向往。参赛的运动员在前心无旁骛,志愿者的加油声也拼命追赶,就连路人也会在运动员路过时送真挚的呐喊,这或许就是体育的魅力吧,总是那么有感染力,带动着人们向前。            

朱晓轩说,她对一篇论文印象非常深刻,是北京大学采访索契冬奥会的导演,他拍了索契冬奥会的官方宣传片,讲的是很多运动员的故事,很棒的一个点是这部片子讲究了很多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从细枝末节展现了运动对他们的重要性,也带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原来体育不仅仅是镜头前的那一两分钟的制胜与绝杀,而是长年累月的努力与挚爱。那一刻,她好像真的能触碰到他们一样,近的让人难以置信,软卡如同流星一闪,一个回头,让多少人心颤,却没能抓住一个属于自己的奥运冠军,美丽如金妍儿,青春宝贵,却也只能静静凋零,还好美丽不败,时间一直在记录。


拟定目标,前行无畏


体育它不会说话,可幸好我还有笔和相机,能替它告诉大家。”  

偶然间看到朱晓轩在熬夜看视频,已经是深夜了,可她仍带着耳机默默的在自己的小床上看着比赛,是一场篮球赛,我没有注意是那一场那么的吸引人,能够让人在大半夜不睡觉的去看,我只知道,在她的小天地里,她好像亲临了比赛现场,跟着视频一起欢呼雀跃却又无声沉默,就像是当初无声的与体育和解一样,莫名而又自然。她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她提起“体育”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关于体育的幕后故事也越来越感兴趣,每天花着大把的时间去研究怎样把一个一个跳水动作剪辑的更为流畅自然,怎样将一篇采访写的更加顺其自然,深入人心。“我今天去采访了曾晔了,小小的一个,每天训练好苦啊……”“我拍的片子在体育影像节拿奖了,是二等奖,好酷!”“今天有篮球赛,要不要一看?” 

或许正是体育的魅力抓住了她,让她能够有选择的机会去接近她,让她看到了这个领域的价值,并用这个价值来丰富自己。        

现在还觉得这只是一条致富之路嘛?”   

是啊,一条让人开心的致富之路。”   

是啊,我们总是在路上,体育也不仅仅是个过客,而是我们平凡生活的新征途,新体验,去感受,去理解,我们仍旧平凡,仍旧努力,希望我们永远与风同行永远正当少年。   


编辑 | 丁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