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右为赵玉超)
技巧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然而在一代又一代技巧运动员的努力下,中国技巧又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江苏籍技巧世界冠军赵玉超作为中国技巧匠人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技巧人生。
关于现在的他
“岁月摧容颜,难摧少年心。”赵玉超在南京体院是位辨识度极高的老师,走在学校里,往往隔着十来米就能认出“超哥”,他身量很高,爱穿个蓝白相间的条纹polo衫,笑起来憨憨的,眼睛很大,炯炯有神的样子。看着现在的他,或许很难想象这是位退役的技巧运动员,因为体重看起来略有点“超标”。但仔细看他那满载着胶原蛋白的脸,又能辨出几分他当年的风采。在09年世运会摘金时,赵玉超老家徐州的《彭城日报》上还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我市赵玉超、唐建夺得世界运动会技巧金牌——这两位世界冠军都是帅哥》。
退役之后胖了50斤的赵玉超虽然再难回到“小鲜肉”之列,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魅力。作为我校团委副书记兼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学工办主任的他,日常就是与学生们打交道。关于这一点,赵玉超坦言在运动队的经历让他更加懂得与学生的相处之道。“赵老师”能够妥善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超哥”又能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哥哥”,畅谈心事。
初入南体 生活不易
2001年9月1日,在这个全国各大中小学校正式开始新学期授课的第一天,赵玉超从老家徐州来到了南京,也开始了他的“新学期”。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学期有点长,在南京体育学院,他一呆就是二十年。
万事开头难。来南体的第一个学期,赵玉超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来自经济上。因为还未被列入正式队员,所以第一个学期是自费,一个人租住在体院边上的家属院,吃饭问题也全靠自己解决。每个月的花销要900多近一千块钱,20年前的1000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相当不菲的支出。为了供养赵玉超的学业,父母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还不得不向当地银行贷款。
除了经济上的窘境外,赵玉超还要面临刚转项目带来的无所适从。从小便一直潜心练习武术的他,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技巧项目。“一开始确实完全不了解这个项目,但想到父母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也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嘛,总得拿出点成绩来证明。”谈到自己转项目的经历,赵玉超轻扯嘴角,露出微微一笑,笑容中不免能够看出苦涩。
好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观察考核后,赵玉超在寒假结束后顺利成为了南体技巧队的一员。加入省队意味着自己不必再为住宿吃饭问题发愁,费用全免,且由学校统一包办,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的”。解决了这些生活上的琐事,赵玉超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训练中,再没有了“后顾之忧”。
起伏涨落 与技巧共命运
武术和技巧同源同宗,但归根到底还是有很大差别。技巧项目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竞技项目,在上个世纪末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成绩,二十年间斩获金牌数量高达128枚。然而盛极必衰是自然选择的正向结果。正如赵玉超所说,任何一个运动项目,不可能永远站在世界的最高峰,它终会经历一个此起彼伏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有“起”必然伴随着“伏”。确是如此,1995年国家颁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各省政府纷纷响应号召,陆续开始调整对各体育项目的扶持力度。这对于非奥运项目的技巧运动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第七届全运会之后,技巧项目被挡在了全运会之外。当时各省陆续出现解散省队的消息。上至整个体育系统,下至江苏省队,乃至每个教练员、运动员,都是人人自危。对此,赵玉超的原话是:“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来说,这不光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饭碗。如果队伍解散了,那我们就成了下岗职工。”
图|赵玉超在比赛中
赵玉超当然不愿意提前“下岗”,失去“饭碗”。所以他格外珍惜时间、刻苦训练。他的作息不算规律。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开始训练,直到晚上十点左右结束训练,假如碰上重要赛事,加训也是“家常便饭”。一周七天,属于他的休息时间却也只有周日的短短一上午。这样的作息和训练强度,堪当一个“苦”字,但赵玉超却并不觉得。“一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按部就班训练,全身心投入后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苦不苦’这个问题;二是环境使然,身边的同伴都和你一起经历这些相同的过程,每个人都很努力,都很拼,群体氛围感召下,个体的辛苦也就不值一提了。”在年少的运动员生涯中,赵玉超形成了这种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佛系泰然的处世态度,这也对他后来的待人接物之道助益颇多。
图|部分奖牌照片
在八年中拿了十余个全国冠军,是他不断努力的最好佐证。他形容那几年的生活是“每天在生死边缘去努力,去拼搏。” 幸运的是这样的拼搏能够有所回报。赵玉超所在的技巧男子四人组在2009年7月成功夺取了在台湾高雄举办的第八届世界运动会的冠军。而这一枚冠军奖牌,中国已经等待已久。在此之前,我国已经有十年时间没能在世界性的技巧比赛上取得金牌。
图|赵玉超所在男子四人荣获世界冠军
身担重任 技巧人生
“将技巧重新发扬光大也是我们这代人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可能不止是他,在那个技巧运动普遍不被看好、保守冷落的二十一世纪初,每一个技巧运动员应该都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他们没能赶上中国技巧最为辉煌的二十年,但所幸,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技巧项目的“功勋墙”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于这句话,赵玉超难免有着更深的体会。他于2011年10月正式退役。在他之后的技巧人们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一个较好的时代,国家开始重新重视一些非奥运项目,成绩也慢慢提升,对技巧项目的关注不再只停留于竞技层面,艺术性更是被充分挖掘。由我校14名技巧运动员主演的体育舞蹈节目《波涛之上》更是在2018年春晚舞台上亮相,收获一众好评。对于这件事,赵玉超还颇感遗憾,“要是晚退役几年,上春晚的不就是我了嘛”。
虽然离开了竞技场,但赵玉超始终心系技巧。“其实我一直很关注我们学校技巧队的成绩,包括他们参加一些比赛,只要我有时间的话都会看。”退役十年后,他仍然十分关注技巧项目,对于一些优秀的技巧队员们如数家珍。他一面欣喜于技巧项目的大众化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技巧方向的特长生,并且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我由衷地感到开心。”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他笑得很是灿烂,能隐隐看到眼中闪动的小星星。
这是技巧的一个新机遇,然而机遇下危机暗藏。“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推动技巧项目转型,在改革中推动技巧从专业化向大众化去发展,这使得参与人数的爆炸式增长。然而职业化道路的进展却并不顺利,就成绩来看,这两年在世界舞台上确实有所下滑。”对于技巧项目的发展,他始终有着自己的担忧。这是作为一个前辈,对技巧难舍的热爱与执着。
写在最后
对于技巧来说,赵玉超是典型,但并不是唯一,他只是无数身怀体育情结的体育人之一。中国技巧从来不存在冲出亚洲的问题,而是希望能够真正走向世界,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道阻且长,但相信有像赵玉超以及他的前辈们那样一代又一代对中国传统项目始终坚守与热爱的匠人们的存在,技巧运动一定会再放光芒。
记者|石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