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体育筑梦团晨读晨训后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学安排下进行“红军的一天”,走进八角楼、马源村和黄洋界三地,共同体验红军的苦与乐,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里程。
八角楼里一盏灯 照亮革命万里程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体育筑梦团在井冈山教育基地老师龚杰、肖健兵的带领下,前往八角楼革命旧址,进行党史学习,赓续红色血脉。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基地老师以一曲红色歌谣《八角楼的灯光》为开始,生动再现了毛主席当年工作的情形,并表示位于井冈山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的八角楼因天窗形状为八角形而得名。在基地老师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由来,了解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历史,深刻明白“实事求是闯新路”。
枫树坪下听传统,八角楼前觅灯光。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凝聚成伟大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同学们在自由参观八角楼的同时,学习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切身感受“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的时代意义。
重走红军革命路 体验军民鱼水情
中午,体育筑梦团在基地老师刘康为、龚杰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急行军、用竹竿和麻绳自编担架救护伤员、干农活、访民情、自做红军餐等,切身感受当年红军的艰难困苦和军民鱼水情。
在急行军的路上,道路虽然崎岖,但是团队成员却丝毫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以坚定的意志在互相协作中稳步前行,重温革命之旅。
入户争做炊事兵,体验军民鱼水情。急行军后,团队成员到达马源村,并去往当地农家,自制红军餐。成员们分工合作、相互协作,制作出红军餐。饭后,团队成员与热情的老乡交谈当地生活情况。
学习红军党史 铸就革命精神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体育筑梦团在龚杰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群,重走挑梁小道,感悟先辈精神。
龚杰老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让成员了解黄洋界保卫战的历史,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传统在井冈山时期就已形成,明白一条道路的成功,要靠真理的指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勠力同心,攻坚克难。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概括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而黄洋界无疑是井冈山精神最深刻的体现、最生动的载体。
重温红色经典 唱响时代旋律
红歌在革命战争年代大量涌现、广泛传播,学唱红歌是对革命传统的重温,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伴随着建党百年主题的音乐《少年》,钟国华老师带领成员们学习《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红军阿哥上山来》《十送红军》《江山》等红歌,让成员们感受红歌精神,体会“军爱民,民佣兵,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红军的一天”不仅让团队成员体会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更让成员们之间收获了革命友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体育筑梦团要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体育强国建设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体育筑梦团合影
晨读、晨训
急行军
自制红军餐、访民情
唱响红歌
图:崔馨睿 吴俊杰 葛政荧
审核:卢奎